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①守张鼎,发常平粟振②之。寻又凿石徙③溪,自是无水患。知④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游籴⑤米数万石以振。上闻之,诏加一秩⑥。              

——节选自《宋史·安丙传》

【注释】①白:禀告。②振:通“赈”,救济。③徙:移走,改道。④知:做知军(知军是宋代地方军队长官)。⑤籴(dí):买粮食。⑥秩:官职级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1)且焉置土石 

(2)始一反焉

(3)自是无水患

(4)上闻之

【2】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曾益其所不能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寻又凿石徙溪

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杂然相许

D. 跳往助之 / 发常平粟振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丙以家财即下游籴米数万石以振。

【4】甲段写了愚公哪几件事?乙段写了安丙哪几件事?

【5】衣、食、住、行是人们关注并解决的民生问题:愚公为家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安丙为百姓解决缺口粮的问题。请你为愚公或安丙的思想行为写一段50字以内的评语。

答案解析

(甲)选自《列子》  作者:列御寇  年代:战国(乙)选自《宋史》  作者:脱脱  年代:元参考译文:(甲)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乙)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年间考中进士,调任大足县主簿。任隆庆府通判,嘉泰三年,郡中发大水,安丙禀告守臣张鼎,发放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不久又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没有水灾。任大安军知军,发生旱灾,百姓吃饭困难,安丙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救济。事情报告皇帝后,下诏增加一级官阶。【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反”是通假字,通“返”,往返的意思。【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A项“曾”意思分别是“竟然”和“增加”;B项“寻”意思分别是“寻找”和“不久”;C项“许”意思分别是“大约”和“赞许”;D项“之”都是“代词”。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簸箕装土石”的意思,“籴”是“买”的意思。【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式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仔细阅读两文,愚公的行动是“召开会议、率众移山”,安丙的事迹是“开仓赈灾、凿石徙溪、籴米赈灾”。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了解愚公和安丙的事迹以及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围绕这些内容做出评价。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不可泛泛而谈,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注意字数的要求。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