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下列说法,正确的在括号内打正确,错误的在括号内打错误。

题目描述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在括号内打正确,错误的在括号内打错误。

(1)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的兴盛时期。(    )

(2)古埃及金字塔既凝结着古埃及人民的非凡智慧,也反映出古埃及奴隶制的残酷性。(    )

(3)在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国王居于最高等级。(    )

(4)公元前2世纪佛教传入中国。(    )

(5)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希腊。(    )

(6)斯巴达土地国有,国王唯一且至高无上。(    )

(7)亚历山大帝国虽然短暂,但却开创了西方文明东传的所谓“希腊化”时代。(  )

(8)“罗马和平”局面出现在共和国时期。(    )

(9)拜占庭帝国从兴盛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频频对外用兵导致民穷财尽。(    )

(10)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    )

答案解析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正确

(1)依据所学可知,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三个时代。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故题干表述正确。(2)依据所学可知,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是埃及人民的骄傲,也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被奴役的象征,反映出古埃及奴隶制的残酷性,故题干表述正确。(3)依据所学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形成了题干中的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祭司和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包含的是国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级吠舍,包含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第四等级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故题干表述错误。(4)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故题干表述错误。(5)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的地理环境明显不同于古代东方。希腊多山靠海,地势崎岖不平。因而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发达的商品经济,频繁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故题干表述正确。(6)依据所学可知,斯巴达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斯巴达行“二王制”,且权力甚小,故题干表述错误。(7)依据所学可知,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这次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故题干表述正确。(8)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屋大维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自己的独尊地位,罗马帝国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故题干表述错误。(9)依据所学可知,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故称“拜占庭帝国”。它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延续了近一千年。它为保存和发展欧洲古典文化,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曾经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因6世纪后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外患不断,于13世纪上半期被西方军队征服,后虽复国,但领土大为缩小,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古老的拜占庭帝国灭亡,故题干表述正确。(10)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时,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去逝后,“哈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所以阿拉伯帝国时期,哈里发不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他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故题干表述正确。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