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7 05:38:26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1)。随着业农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表1   18 -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农业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考查的是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紧扣材料一信息“随着业农技术的进步”以及表1信息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重点注意从以下维度展开: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经济上,圈地法令、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2)本问考查的是英国和苏联两国工业化道路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并准确归因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问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模式”,紧扣材料一、二信息,分别把握到答案,即英国的市场经济模式、苏联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要注意明确题干“苏联”,切记笼统地讲英国模式的原因也回答出来。结合所学知识,重点围绕“苏联工业落后、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等维度展开归因,言之有理即可。(3)本问考查的是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对农业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等,分析、认知,即可得出答案。关于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注意围绕“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等维度展开分析和认知,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圈地法令颁布;农业革命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进行。(6分)(2)模式:英国:市场经济模式(或自由经济发展模式);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原因:小农经济占优势;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加强国防;改变国家工业落后面。(5分 )(3)特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关系:农业改革和工业化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4分)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