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4:20:21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的宗旨下起步

题目描述

【题目】有人认为,近代中国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的宗旨下起步的,并与教育发展紧密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不废经学”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堂的经学课程上。张之洞规划学制的经学课程时,曾经自信地表示:“若按此章程办理,则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但是,学制执行的效果显然与他的预期相差甚远。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经学却普遍成为最无聊、最不受欢迎的课程。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材料三  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教育救国论者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子,又徐徐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他们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吴玉伦《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为什么是当时“更好的宗旨”?分析其思想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规划经学课程的主要意图和客观效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举例说明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表现。

答案解析

(1)原因:根据“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根据“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得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国人不易接受新思想;根据“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得出策略中庸。特征:根据“‘中体’作为前提”得出“中体”是根本,是“西用”的前提;根据“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得出中西文化的交融。(2)主要意图:根据“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得出维护经学(或圣教、儒学)权威。客观效果:根据“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得出算学等实用学科受学生欢迎,推动教育近代化。(3)表现:根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变革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中体西用”宗旨。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国人不易接受新思想;策略中庸(便于国人接受,利于西学传播)。特征:“中体”是根本,是“西用”的前提;中西文化的交融。(2)主要意图:维护经学(或圣教、儒学)权威。客观效果:算学等实用学科受学生欢迎;推动教育近代化。(3)表现: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