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3 17:47:52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

题目描述

【题目】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迹,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第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成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减免大量美国商品的进口税。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12—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最终我国在中共十四大会议上明确确立了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答案解析

(1)原因:通过材料可知,1912年至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其原因主要在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民国政府的建立实行的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2)因素:通过材料反映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此时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国内政局不稳,内战不断,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迫。(3)战略: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时的发展战略是指中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主要是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制度创新: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农村的制度创新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企业是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②辛亥革命和民国政府的建立,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④爱国实业家“实业救国”等(2)因素: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②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③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④官僚资本主义压迫;⑤不平等条约使外国列强享有特权。(3)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