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

题目描述

【题目】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列宁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此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答案解析

(1)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2)重视重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3)劳动力与能源匮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过度重视重工业。    (4)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工人待遇,调动积极性;产业调整合理化,农轻重比例均衡;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言之成理即可)

第(1)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第一小问解题时分析材料中的信息农名交完税,分析可知这里的税指的是粮食税,因此1921年相关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第二问该政策的特点,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即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第(2)题考查材料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第一小问抓住两则材料信息1928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发展迅速,农业,轻工业落后,赫鲁晓夫的解释告诉我们苏联这么做的原因,故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是发展重工业;第二小问作用需联系材料赫鲁晓夫说的话,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第(3)题考查材料分析归纳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把原因归纳为三点,即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过于重视重工业、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第(4)题考查材料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立足材料从不同角度谈对工农业发展的认识,如产业调整合理化,农轻重比例均衡;调整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