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并……最终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

材料二: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又之端也;禅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半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四:19世纪60年代,日本需要培养大量有文化的公民,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大批外国教育家被请到日本办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学校任教。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繁荣局面”指的是什么?这一“繁荣局面”的出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教育现象有关?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道德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4)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该事件对日本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5)综上所述,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

(1)百家争鸣。私学的兴起(2)规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核心:仁政(3)品质:诚信、轻利重义(4)明治维新。是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可知,“繁荣局面”指的是百家争鸣;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出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的兴起有关;(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又之端也;禅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知,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半利”可知,宋代商人诚信、轻利重义;(4)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60年代,日本需要培养大量有文化的公民,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可知,此内容是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5)开放性题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