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材料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材料二: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熹

材料三: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材料四:在我国,没有特殊的公民也没有特殊的权利。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违背法律,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1)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从以上四则材料中你可以分别得出什么观点?(请用四句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4分)

(2)以上四则材料所体现的观点都是我们在交往中必须注意的地方,同样,我们在交往中非常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有人认为“只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就真正做到了平等尊重他人”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解析

(1)材料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材料二:做人从知耻开始(人要有羞耻之心)材料三: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材料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点1分,共4分)(2)我们尊重他人,需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这是做到尊重别人的前提;(1分)只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是片面,(1分)还需要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能,了解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准则,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好习惯。(2分)

试题分析:(1)此题属于提炼观点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明白题文中四则材料的意思,然后找到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材料一的主要意思的是正确认识自己,所以体现的观点从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角度回答;材料二的主要意思是知耻而改过,表明知耻的重要性,所以从知耻与自尊的角度回答即可;材料三中的关键词“宽阔”即教材中的宽容,所以从宽容友善的角度回答;材料四的关键词是“没有特殊的权利”即平等,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回答即可。(2)此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怎样做到平等待人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辨析题,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首先认识到题文中能够看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有利于平等待人,是正确的,但是除了认识到以外,还需要落实行动,即在掌握基本礼仪的基础上,遵守纪律,保护环境等方面回答,角度要多元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