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6:17:06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

题目描述

【题目】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歌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后又是怎样解决的?

(2)诗歌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开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导致诗歌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4)诗歌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案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给日本。解决: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回归祖国。(2)新道路:根据材料注释“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可知“黄洋界”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得出新道路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可知此前主要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转变:从城市到农村,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说明革命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3)原因:根据所学可知长征的原因是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4)战役:根据材料注释“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知攻占南京的是渡江战役。结果: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天翻地覆”是指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结束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1)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给日本。解决: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台湾得以回归祖国。(2)新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此前道路:夺取“中心城市”。说明:革命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3)原因: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4)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结果: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