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3:03:43

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时,善教得民心”“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化之官),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摘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击奸;去奷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

——擒自商鞅《商君书·开塞》

材料三  战国时期,诸侯争雄,兼并战争连年不绝。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民的价值进一步受到重视。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一步总结道:“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蒙。”“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摘编自张晋藩《民惟邦本:古代治国重要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商鞅两人治国主张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提出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

答案解析

(1)不同点:由材料“善政得民时,善教得民心”“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化之官),教以人伦”可知,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重视教化;而商鞅则由材料“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可知,其主张以力服人,实行严刑峻法。目的:由材料中孟子和商鞅的劝说对象可知,二者都是在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想要通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评价: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层面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生产的促进、对民众生活的改善、对社会矛盾的缓和和对社会的稳定;消极层面主要表现为其目的是为了“治民”“驭民”,以维护统治秩序,故其并不能真正地做到为民。

(1)不同点: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重视教化;商鞅主张以力服人,严刑峻法。目的:都是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评价: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以民为本、民贵君轻、顺应民意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改善了民众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也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宣扬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治民”“驭民”,以维护统治秩序。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