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9:23:32

(加试题)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

题目描述

【题目】(加试题)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美国著名企业家,被称为“西方世界唯一活着的见过列宁的人”。哈默的名望和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同他与苏联的交往密切相。1921年还是见习医生的哈默得知苏联发生了伤寒和流行病,出于对俄罗斯人民的同情,他便买下了一家医院的设备运到了莫斯科。年轻的大夫哈默引起了列宁的注意,列宁多次会见哈默,告诉他苏联人民最急需的是粮食,而不是医疗援助。哈默很快就用美国的剩余粮食交换苏联的皮毛和其他产品。鉴于哈默对苏美贸易的贡献,经列宁批准,哈默于1925年在苏联的乌拉尔地区投资开办了一家石棉厂,获利颇丰。接着又创办一家铅笔厂,5年后,她的铅笔厂从年产量250万支增加日产量50万支。

——据方义农《阿曼德哈默——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整理

材料二  哈默晚年为促进中美两国的经济和贸易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美国的休斯敦会见了哈默,欢迎他到中国投资。1987年,89岁高龄的哈默博士来到中国山西平朔,为美国西方石油公司与我国合作经营的安太堡露天煤矿投产剪彩。该煤矿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哈默博士从山西返回北京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引自2014年04月01人民网《哈默:列宁和邓小平喜欢的美国企业家》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请你说明1921年苏联人民“最急需的是粮食”的局面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当时哈默在俄国创办石棉厂和铅笔厂有哪些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欢迎哈默来本国投资的邓小平和列宁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造成1921年苏联人民“最急需的是粮食”局面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和自然灾害的破坏等方面来回答。当时哈默在俄国创办石棉厂和铅笔厂的有利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鉴于哈默对苏美贸易的贡献,经列宁批准”等信息,从当时苏俄的经济状况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等方面来回答。(2)邓小平和列宁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的相同之处,应当联系所学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俄国新经济政策的有关内容,从都利用市场价值规律等手段、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以及根据本国国情、采取多种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并存的措施等方面来回答。

(1)因素:一战和三年多国内革命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业造成的消极影响;自然灾害的破坏。有利条件: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苏联国内工农业经济的恢复;国家领导人的支持(2)都利用商品、市场、价值规律等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都根据本国国情对社会主义建设大胆改革与探索;都打破绝对的公有制形式,采取多种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并存的措施。(答出任意两点,给,其它言之成理,可以适当给分)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