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全球化对世界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关于全球化,学术界并未形成

题目描述

【题目】全球化对世界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关于全球化,学术界并未形成完整理论学说,也未达成完全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的起源

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有学者把全球化分为六个阶段:

1492—1760年是世界市场形成前的准备阶段。

1760—1870年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

1870—1914年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阶段。

1914—1945年是全球化倒退阶段。

1945—1990年是全球化新发展阶段。

冷战结束以来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的性质是什么?它和资本主义是什么关系?学术界对此有三种观点:全球化是中性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四 全球性问题

树立“天人合一”思想,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战栗的深重罪孽,更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魏德胜《从系统观的角度审视全球性问题》

(1)材料一中关于“全球化的起源”,形成了哪两种观点?你能用哪一历史事件来印证“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起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3)如果说“全球化是中性的”,中国应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

(4)材料四中提到“深重罪孽”“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答案解析

(1)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航路开辟。(2)冷战结束。苏联解体。(3)总的来说是趋利避害。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化的大环境下,避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伤害。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同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进步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4)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低碳出行等。(言之有理即可)(3分)

(1)据材料“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关于“全球化的起源”形成的两种观点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航路开辟能印证“大多数学者”的观点,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始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在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全球开始统一”,同时开阔了眼界,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互相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2)据材料“有学者把全球化分为六个阶段”“冷战结束以来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是冷战结束。“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起于苏联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总的来说是趋利避害。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化的大环境下,避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家的伤害。改革开放就是一条好的道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同多个国家建立邦交。(4)据材料“树立‘天人合一’思想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战栗的深重罪孽,更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开放性试题,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低碳出行。                1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