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3 08:39:34

改革・探索・创新

题目描述

【题目】改革・探索・创新

材料一  公元前四世纪,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④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⑤统一度量衡;⑥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⑧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商鞅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请从材料一中选出属于经济方面的变法措施。

材料二  对商鞅及商鞅变法,自古众说纷纭:

•秦朝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到:“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写到:“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商鞅“无教化仁爱之本”。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划“正确”;错误的在括号内划“X“;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O“。

①李斯认为商鞅变法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②王充认为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③王安石赞美商鞅为政“以民为本”。       

④朱熹评价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表

 

改革名称

时间

内容

意义

公元7世纪

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19世纪 60年代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化开明”,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使日本拜托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3)材料三中的①是        ;②是        。请依据材料,归纳日本历史上两次社会改革具有的相同特点。

材料四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19世纪60年代),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4)请写出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实施的自救运动的名称。依据材料三、材料四,说一说德相俾斯麦认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五 

(5)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要符合国情、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在材料五中,哪些图片能从正面佐证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并在按要求选择的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选择的理由。

材料六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

——习近平

(6)依据材料六,并结合上述其它材料,谈谈改革者所具备的特质。

答案解析

(1)商鞅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材料一中属于经济方面的变法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①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故“李斯认为商鞅变法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的表述是正确的。②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可知,故“王充认为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的表述是正确的。③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可知,“王安石赞美商鞅为政‘以民为本’”的表述是错误的。④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无教化仁爱之本”可知,“朱熹评价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的表述材料没有涉及。(3)依据材料三“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使日本拜托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日本历史上两次社会改革具有的相同特点是都学习借鉴了当时先进的外国文化,都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为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立了一批民用企业。据材料三、材料四“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19世纪60年代),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可知,德相俾斯麦认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的依据是日本全面向西方学习,中国只学习西方的技术。(5)依据材料五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土地改革适应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图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图4反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图1、3、4都能从正面佐证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6)依据材料六“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的信息,以及上述其它材料的内容可知,改革者所具备的特质是诚信、坚定、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1)②⑤⑧。(2)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④○。(3)①大化改新;②明治维新;都学习借鉴了当时先进的外国文化,都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4)洋务运动;日本全面向西方学习,中国只学习西方的技术。(5)图1:适应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图3: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图4: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6)诚信、坚定、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