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
题目描述
【题目】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要尊重规律
B.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C.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B适合题意,A是错误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是错误的;本题只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没有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D不适合题意。【2试题分析: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C适合题意;A、D材料没有体现;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相关试题
6709 有学者将医生医病与教师教学联系起来
[单选] 在和平年代,奥林匹克成为了最能让人
(单选题)蒸汽预热通常是在()混合机中进行。
北京房山周口店文化广场作为“北京2008”奥
【单选题】 下列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最大的是【】
我国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是()。
在行政赔偿诉讼中,人民法院主持调解时当事人为
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易错)
编制DUIA公司2016年6月30日的会计分
通常走步的前后足距离为()。
邮政储蓄网点安全保卫管理中规定:每个邮政储蓄
内部振捣器除了插点要求均匀布置外,还要求 (
试述食管三个生理性狭窄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结核性腹膜炎病人有腹膜广泛粘连时,禁用的检查
柱高
以下()器件是防雷器件。
下列不属于简单反射的是( )
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所需的时间约是
两汉时期,完整的瓷器窑口和窑系已经形成。()
在科学研究的抽象化过程中,以下哪一项影响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