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1952年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发展态势和国际形势,得出了中国将面临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的正确结论。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决议在1953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3年12月,毛泽东对总路线的内容作了最后的、完整的阐述,这样,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明确了。到1954年下半年,召开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和宪法草案的制定等各项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摘编自《一届全国人大为什么在1954年召开》

材料二: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第一届全国人大在1954年召开的历史条件。

(2)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解析

(1)政治方面,全国大陆解放,大规模军事斗争结束;新中国成立,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政权已经稳定;经济方面:土改完成,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思想上:毛泽东解决了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问题;国际上,朝鲜战争取得胜利,赢得了较稳定的国际环境。(2)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1)由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大在1954年召开的历史条件包括:政治方面,全国大陆解放,大规模军事斗争结束;新中国成立,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政权已经稳定;经济方面:土改完成,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思想上:毛泽东解决了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问题;国际上,朝鲜战争取得胜利,赢得了较稳定的国际环境。(2)由“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可以看出,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现象反映了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