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朝(宋)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宋)朱熹《朱子语类》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藩镇之弊”始于唐朝哪位皇帝? 当时爆发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2)为解决“藩镇之弊”,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老师设计了以下表格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些治国方略,请你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目的

治国方略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收“兵”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文臣统兵

________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收“财”权

设________收地方财赋

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收“赏罚刑政”权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________分割知州的权力

________

 

材料二 元统治者为了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置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3)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哪一项改革措施?当时为了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4)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解析

(1)唐玄宗。安史之乱。(2)防范将领拥兵,兵权集于君主;转运使;通判;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3)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本朝(宋)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藩镇之弊”始于唐朝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时期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收“兵”权:集中军权(收兵)设禁军,由皇帝直接统辖,分割兵权;设枢密院,使统兵权,调兵权分离并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兵权;实行更戊法,造成兵将分离,积极影响是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发动兵变;收“财”权:在地方: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收“赏罚刑政”权:派文官任知州,并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削弱地方行政权。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3)根据材料二“元统治者为了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置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材料反映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朝疆域辽阔,推行行省制度,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管理台湾地区设置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4)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可知,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特点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第二小问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