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5-30 04:57:27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西游记》中孙悟空施展的“瞌睡虫

题目描述

题目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西游记》中孙悟空施展的“瞌睡虫”并非天方夜谭,而是确实存在。不过,它既不是什么虫子,也不是什么微生物,而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天然物质。它就“隐藏”在每个人的大脑中,名为“睡素因子”。睡素因子是一种肽,结构甚为奇特,包含有4~5种氨基酸,末端还附有一种被称为胞壁酸的糖,不同于其他人体物质的结构。实验表明,只需将1微克的睡素因子注射到家鼠、兔、猫的脑中,便能使它们毫不费力地进入深度的睡眠状态,延续时间可达2~5个小时。科学家经过极其复杂的工序,终于从几吨人尿中提取出了只有两三粒砂糖大小的睡素因子,共重30微克。这一发现无疑是当今医学领域的一大成就。目前,科学家正争取人工合成睡素因子,为世界上的失眠患者解除失眠的痛苦。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科学家发现并提取了睡素因子,正争取人工合成它
B:“瞌睡虫”就是睡素因子
C:1微克睡素因子能使动物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D:睡素因子是一种结构奇特的肽

答案解析

文段首先通过《西游记》中的“瞌睡虫”引出“睡素因子”的概念,紧接着介绍了“睡素因子”的结构构成,接下来通过引用实验证明“睡素因子”对睡眠有很大的帮助,且科学家发现“睡素因子”可以人工提取。文段最后,“这”总结全文,说明“睡素因子”是医学领域的重大成就,同时,科学家们也在争取人工合成它。由此可以看出,文段重点讲述的是科学家对于“睡素因子”的发现、提取以及人工合成“睡素因子”而努力。A项为文段中心内容的同义替换,故A项当选。
B项,所表述的内容为提出“睡素因子”这一概念的内容,并非文段重点内容,故排除B项。
C项,偷换概念,由文段中的“只需将1微克的睡素因子注射到家鼠、兔、猫的脑中,便能使它们毫不费力地进入深度的睡眠状态”可知,“睡素因子”只是在鼠、兔、猫身上发挥功效,并非所有动物,故排除C项。
D项,所表述的内容为“睡素因子”的结构,并非文段重点内容,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