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
题目描述
【题目】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领先世界,创造了辉煌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对比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指出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材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图三示意图信息,判定这著名水利工程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四中的人物是谁?他与图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用他当时的身份来说明该水利工程属于秦国。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水利工程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五图六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及其用途。
材料四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全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下令)郡国(各地)务劝农桑。”
——《史记•景帝本纪》
(5)材料四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称之为什么?
材料五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名要术•种谷》
(6)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该著作的作者和该书在中国的历史地位。材料五强调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哪些因素?
答案解析
(1)从骨头到铁的变化。这种变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2)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李冰是秦国蜀郡的郡守,所以该水利工程位于秦国。(3)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有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繁荣,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4)耧车,是播种工具;图六是翻车,是灌溉工具。(5)以农为本;文景之治。(6)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或者答顺天时,量地利也可。
(1)对比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材质发生了从骨头到铁的变化。这种变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2)根据图三示意图信息,知道这著名水利工程是都江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四中的人物是李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李冰是秦国蜀郡的郡守,所以该水利工程位于秦国。(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建成后,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有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繁荣,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4)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五是西汉时发明的耧车,是播种工具;图六是三国时发明的翻车,这是一种灌溉工具。(5)依据材料四“(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全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下令)郡国(各地)务劝农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了汉景帝的以农为本思想,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出现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6)依据材料五信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著作的作者是贾思勰,北朝著名农学家,代表作品为《齐民要术》,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被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书中介绍了北方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材料五强调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的因素是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或者答顺天时,量地利也可。
相关试题
(单选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改善贫困群体的生
24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
(判断题)政府审计是单一的行政监督。
(单选题)在探查应聘者的深层次特质方面具有独
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有人说:21世纪武器装备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信
网络产品差异化的三个层次是指()
下列对于湿地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钢水温度过高,气体在钢中溶解度就(),对钢的
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具体措施或行动不包括
关于免疫球蛋白,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当你把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时候,重视多种
流动资金贷款可以用于( )等用途。[201
《前赤壁赋》一文中,“客”所起的作用是(
为保证挖方路段、设置边沟的低填方路段和横向排
作业人员作业前应检查什么?
依据GB/T28001-2011标准,以下哪
直接安装在管道上的取源部件应随同管道系统进行
下列关于互联网地图管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