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条支流,几
题目描述
【题目】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条支流,几千年来不断为中华文
明注入活力.并沉淀出深厚的内涵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到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民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巨,共曳木之人也,巨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同)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材料一中的“臣”是谁?针对“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这一状况,此人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采纳后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体现了“新见”?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臣”是董仲舒。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体现了“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思想的大一统为政治的大一统服务,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从此儒学也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比较归纳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故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格物致知: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目的是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非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知行合一: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3)依据材料中“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总结出黄宗羲政治体制实行君主制;其“新见”,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表现在:批判君主专制,主张法治。
(1)臣:董仲舒。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或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任答2点给2分)(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3)“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相关试题
甲所持有的一张支票遗失后,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
[单选] 管理者对下级毫不________的
(单选题)除保价信函外,回执费应以邮票的形式
()对于司汤达相当于巴黎圣母院对于()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成为部分犯罪活动发生的源头。
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以国家储备为主,地方储备作为
【单选题】 DVOR采用的阿尔福特天线,在水
数字时代与工业时代相比,新增了什么生产要素(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___
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结合、相互协作、连接贯通、
电气安装工程的一般施工程序正确的是( )
小明在利用QQ聊天时,一位陌生人要小明家庭住
二次电压回路断线闭锁是防止变压器阻抗保护因电
可移动罐柜装运危险货物可不用填写集装箱装运危
以热水为供热介质的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气体输送管路为什么不易设臵过多的渐扩管?
目前国际上对对外贸易管制按其管制手段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