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12:15:14

诗歌与民谣可以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

题目描述

【题目】诗歌与民谣可以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祸国殃,人民苦难殇。条约被迫签,主权遭沦丧。列强不要脸,通商占香港。历史须铭记,国兴民族强。 

                                                               --来自网络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半殖民确立,全赤县遭劫。 

                                                                --来自网络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三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某运动揭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三首诗分别针对的不平等条约,概括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比较材料二、三反侵略斗争主体的不同, 并概括二者的共同影响。

(3)结合所学,给上述诗歌与民谣确定一个主题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道光祸国殃,人民苦难殇。条约被边签,主权遭沦丧。列强不要脸,通商占奋港”可以判断出是《南京条约》;由“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以看出是《马关条约》;由“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可以看出是《辛丑条约》。第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角度回答即可。(2)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是黄海海战;由“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可以看出是义和团运动。第二问结合所学回答政府、军队和民众即可。第三问从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角度回答。(3)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能力。材料一中的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体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可以概括为列强侵略与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1)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历史事件: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 主体不同:材料二的斗争主体是政府与军队,材料三是社会的底层民众(或农民阶级)共同影响:都展现了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3)主题:列强侵略与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