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甲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

题目描述

【题目】【甲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选自《人琴俱亡》

【乙文】钟毓钟会稍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太平广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语时了不悲(__________)            

(2)弦既不调(_______)

(3)稍有令誉(__________)              

(4)语其父繇曰(_______)

【2】下列句中“以”与“何以都不闻消息”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以也(《晏子使楚》)    B. 可以为师矣(《论语》)

C. 卿何以不汗(《太平广记》)    D. 以丛草为林(《幼时记趣》)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钟  毓  钟  会  稍  有  令  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治水必躬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主要表现了兄弟俩的感情深厚,乙文表现了什么主旨。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如“语”:对……说、告诉。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誉”在现代汉语中有“声誉”的意思,所以要读懂具体语境。【2试题分析:C项中的“以”与题干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何以”都是“为什么”之意。A项解释为“用”;B项解释为“凭借”;D项解释为“把”。【3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钟毓钟会∕稍有∕令誉。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译为: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稍”应为“少”。【4试题分析:。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何以”“闻”“是以”“躬”等字的翻译。【5试题分析:比较阅读。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可以从兄弟俩的感情深厚的角度考虑答案,乙文可以从兄弟俩的聪明机智的角度考虑作答。两文要表现的主题的侧重点不一样。(一)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二)翻译: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