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制度改革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1)材料一中的后一个“制”是指什么地方制度?
材料二: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针对材料二的现象,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概括该制度的影响。到了明朝,这一制度对考生的观点有何限制?
材料四: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4)材料四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主要为什么制度?
材料五: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5)材料五中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
材料六: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6)清朝雍正皇帝对中央中枢机构是如何改组的?
(7)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答案解析
(1)郡县制。(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要求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4)“行省制度”。(5)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6)设立军机处。(7)由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1)根据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意思是周朝的失败之处是在于制度,秦国的失败之处在于政法而不在于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后一个“制”是指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根据材料二“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3)根据材料“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到了明朝,这一制度要求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4)根据材料四“元朝建立后,……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主要为“行省制度”。(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标志皇权达到顶峰。(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由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相关试题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并飞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58.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
939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单选题】 仅能抗肢体重力运动至标准姿势肌力
静止气象卫星是在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轨道上工作的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因素是
某材料供应商出售给甲施工单位500t 钢材,
()在金融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快速地积累起来。
某市2014-2017年人均消费支出及恩格尔
近年来,各援藏团队不断加大技术援藏、科技援藏
【单选题】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的盲法是指【】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什么会议上确定了
2018年10月14日,潍坊尚德公益服务中心
229. HCN进入机体,抑制呼吸酶作用,造
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2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____社会。
何谓无镍电镀?
项目进度控制应以实现()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