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制度改革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制度改革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1)材料一中的后一个“制”是指什么地方制度?

材料二: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针对材料二的现象,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概括该制度的影响。到了明朝,这一制度对考生的观点有何限制?

材料四: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4)材料四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主要为什么制度?

材料五: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5)材料五中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

材料六: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6)清朝雍正皇帝对中央中枢机构是如何改组的?

(7)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答案解析

(1)郡县制。(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要求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4)“行省制度”。(5)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6)设立军机处。(7)由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1)根据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意思是周朝的失败之处是在于制度,秦国的失败之处在于政法而不在于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后一个“制”是指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根据材料二“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3)根据材料“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到了明朝,这一制度要求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4)根据材料四“元朝建立后,……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主要为“行省制度”。(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标志皇权达到顶峰。(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由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