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情境分析。

题目描述

【题目】情境分析。

情境一:他是春秋后期鲁国人,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

情境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情境一中,“他”指的是谁?创立了哪一学派?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

(2)情境二中,“他”指的是谁?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张在哪一朝代得以实施?

答案解析

(1)“他”是孔子,儒家学派;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他”是韩非,法家,秦朝。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他是春秋后期鲁国人,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孔子;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可知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第三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韩非;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韩非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他的主张在秦朝得以实施。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