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的价值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的价值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家乡名士 清正典范)

材料一 丁惟宁(1542-1611),五莲丁家楼子村人。其任御史期间,审判白莲狱一案,使千余蒙冤者得以宽释。当时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注:内阁,是丞相被废除后,朝廷设置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朝官无不奉迎,独丁惟宁不事权责,张居正遂将其贬为外官。丁惟宁任郧襄兵备副使时,时值郧阳兵变,丁惟宁抚慰众将使问题立解。而巡抚反嫁祸于丁惟宁,说其鼓动为之。吏部贬丁惟宁为施补风翔,丁惟宁遂辞官隐居故里直至去世,现村中保有丁公祠堂。

(民族英雄 御侮脊梁)

材料二  据福州府志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为了行军方便,便下令烤制种简易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随时可以食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军,就把这种饼称为“光饼”。

(统一伟业 一脉传承)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丁惟宁生活于哪个朝代?材料中提及的他的经历,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中的“这位爱国将军”指谁?请再列举一位明清时民族英雄人物,并概述其事迹。

(3)材料三的两幅图体现了清政府为维护统一,分别加强了对哪两个地区的管辖?请由图概括清政府民族政策的特点。

答案解析

(1)明朝。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朝政混乱。(2)戚继光。郑成功。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3)西藏、新疆。恩威并重(恩威兼施)。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丁惟宁(1542-1611)”,结合所学可知,1368年明朝建立,1644年明朝灭亡,故丁惟宁生活于明朝;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朝官无不奉迎,独丁惟宁不事权责,张居正遂将其贬为外官、巡抚反嫁祸于丁惟宁,说其鼓动为之”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朝政混乱。(2)第一问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军,就把这种饼称为“光饼””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3)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顺治皇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历代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乾隆时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后,重新统一新疆,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清政府民族政策的特点是恩威并重。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