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不断走向近代化的艰难探索和曲折历程。

题目描述

【题目】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不断走向近代化的艰难探索和曲折历程。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近代化)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

“咸同年间(1851-1875

年0,粤匪扰乱。清廷如一

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

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

拟方名日‘洋务清火汤’,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下图是近代泰州民族纺织巨子刘国钧经营大成纺织公司时曾使用过的商标,商标围案上方的蝴蝶,取谐音“无敌”之意,商标整体取“无敌于地球”之意。

——摘编自《大成公司档案史料文献》

 

(1)材料中的“粤匪扰乱”是指什么?其主要领导人是谁?“曾姓时髦郎中”所开“洋务清火汤”的客观效果如何?

(2)材料中大成公司的商标蕴含着企业的文化精神,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种经济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感召下,弃官从商的“状元实业家”是谁?

(政治近代化)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王朝衰退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民族救亡,为此,两大政治运动推展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途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阙,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3)材料一中的“两大政治运动”分别指什么?材料二中孙中山所指实现中国“和平统”的前提是什么?为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孙中山在1924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

(思想近代化)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回忆录》

 

(4)图片与近代哪一运动有关?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上层社会力量与哪一阶级力量对比显得微不足道?促使此阶级力量“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思想武器是什么?

答案解析

(1)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发展了中国的近代工业;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任写两点)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2)实业救国;张謇。(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前提:打到军阀和帝国主义。理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4)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无产(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

(1)据材料“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所指为太平天国起义,其主要领导人是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为“太平军”。“所拟方“洋务清火汤”实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大成公司的商标蕴含着企业的文化精神,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实业救国的经济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感召下,弃官从商的“状元实业家”是张謇。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称作“状元实业家”。(3)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王朝衰退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民族教亡,为此,两大政治运动推辰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途径。”和“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着,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两大政治运动”分别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材料二中孙中山所指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提是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为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孙中山在1924年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新三民主义,也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4)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与近代新文化运动有关。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新文化运动开始,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上层社会力量与无产(工人)阶级力量对比显得微不足道。促使此阶级力量“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