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阅读材料,回答

题目描述

【题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一种突出人的地位,关注民众困苦冷暖的思想)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材料二:2018年2月,新华社长篇报道《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我国五年来科技创新成就巡礼》写到:天宫、神舟、天舟、嫦娥、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慧眼、大飞机……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涌现。五年来,中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一例。据材料一概述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这些科技成果的命名,应用了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你认为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答案解析

(1) 民本思潮主要是指孔子“仁”“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墨子“兼爱非攻”。从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转变为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2)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提高民族自信。

(1)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为儒家的孔子提出“仁”“为政以德”的思想;儒家的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思想。依据题干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从而得出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发生了的变化是从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转变为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 (2) 依据题干“天宫、神舟、天舟、嫦娥、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慧眼、大飞机……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涌现。”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这些科技成果的命名,应用了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这样命名用意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提高民族自信。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