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3 09:54:15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

材料三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根据材料请回答:

(1)请根据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政策的?

答案解析

(1)特点:请根据图片中“五谷”、“六畜”和“纺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有,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男耕女织等。(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等信息,从交通、工商业、人口等方面,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3)相似:根据材料三中“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材料四“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等信息,可概括出明清两朝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区别:根据材料三中“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材料四中“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上的具体区别。看法: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结合中外近代史的史实,用辩证方法,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等方面,评价闭关锁国政策。

(1)特点: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男耕女织。(2)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3)相似: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目的:明朝是为了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机明朝统治;清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用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