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变,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识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界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是指这场运动中高举的两面大旗,它们分别指什么?

(4)以上材料都反映近代中国的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答案解析

(1)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2)戊戌变法(3)“民主”和“科学”(4)近代化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2)根据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变,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变革封建官制,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3)根据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民主与科学。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民主”和“科学”,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4)材料所反映的史实都是中国在近代的探索,是近代化的探索。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