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历史的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
题目描述
【题目】发现历史的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是什么?
(2)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1)铁制农具和牛耕;(2)地理位置最东:齐国。最南:楚国。(3)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铁制农具”“穿着鼻环的牛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观察材料二的“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可知,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齐国。最南的是楚国。 (3)根据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记述的是商鞅变法。 “商君”是指商鞅。公元前356年,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其主要措施包括: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奠定基础。 (4)根据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试题
【简答题】 自动驾驶仪中的陀螺是用来测量哪些
117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
泄密事件责任单位负责泄密事件的报告工作,实行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单选题)某在建工程为混结构的楼房,总预算造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有企业
(单选题)低位小肠梗阻的特征是()
(单选题)下列关于微孔滤膜的陈述,错误的是(
有些同学经常利用他人的缺陷给人起难听的外号,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
根据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中
青藏地区耕作业主要分布在()
与“冬练三九”和与之对应的是“()”?
圆锥截断面随着截平面切割角度不同而不同,当截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灌注桩灌注混凝土前,孔底()
接触网的形式有()接触网和()接触网。
患者,男,18岁。口腔粘膜反复溃疡10年,又
某糖厂每天产生C30H60O25含量为500
电容器的放电负载不能装设熔断器或开关。(
化学品泄露时,应该立即用砂土或专用堵漏材料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