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7:32:39

阅读材料,完应下列要求。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材料,完应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此外,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极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等著名社会救济人士咸立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

材料三:改革开放前,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和贫困户救济;城市主要是救济孤老、社会困难户……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上海率先试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8年底这一制度在全国的城市和县覆盖面分别达到87%和63%。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又陆续出台了农村低保制度、教育救助、医疗救助……2008年,国务院发布《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这四个主体制度。

——摘编自韩克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中国近代社会救助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新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救助的新发展,并简析其发生变革的意义。

 

答案解析

(1)新特点:从材料“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得出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从材料“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等著名社会救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原因:根据所学可知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材料可以看出李金镛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同时从侧面证明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2)新发展:本题解答抓哟从实施救济主体、救济形式、制度完善等方面分析。从材料“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和贫困户救济;城市主要是救济孤老、社会困难户…”救助制度化、体系化;从材料“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上海率先试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8年底这一制度在全国的城市和县覆盖面分别达到87%和63%。”可知由救济转向救助;注重国家和社会救助;救助多层次、多领域。意义:根据所学并联系材料,从救济制度对民生、法治、深化改革等方面分析即可。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公平与正义。

(1)新特点: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1877~1879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李金镛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2)新发展:救助制度化、体系化;由救济转向救助;注重国家和社会救助;救助多层次、多领域。意义: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公平与正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