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学习历史,应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透过世界,能

题目描述

【题目】    学习历史,应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透过世界,能更好的解读中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858年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1)从经济角度看,马克思主要是抨击了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一中的“时势”是指什么?

材料二:到19世纪中叶,……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日本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手段,并将它们用于自卫及后来的势力扩张。相形之下,中国却不能重新组织自己以迎接西方的挑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中国“被迫敞开国门”开始于哪一事件?“日本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手段”是指哪一事件?这两个事件分别使中日两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

﹣﹣[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

(3)材料三中,“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是谁?中国的“发展模式”指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国际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政策:闭关锁国时势:西方国家进入工业文明时期(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2)鸦片战争、明治维新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邓小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国际因素:政治上,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上:经济全球化;科技上: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或者“信息时代”的到来)(任两点)

(1)根据“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可知,马克思主要是抨击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时势”是指西方国家进入工业文明时期(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的侵华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中国“被迫敞开国门”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日本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手段”是指明治维新。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解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乂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依据课本知识可知,中国的“发展模式”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国际因素有政治上,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上:经济全球化;科技上: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或者“信息时代”的到来)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