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00:50:21

    材料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材料二、“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1949—2016年的新中国教育

 

 

(1)材料一描述的教育状况什么时候被打破?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董仲舒重视教化,汉武帝采纳他主张的目的是什么?政府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答案解析

(1)依据材料一“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可知是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教育状况被打破是春秋战国时期。原因:依据所学从井田制、分封制的瓦解、诸侯征战和百家争鸣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以及私学的出现等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董仲舒的思想可知汉武帝采纳他主张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可知是尊儒学为正统、规定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在中央设立太学等。(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建国以来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社会与教育发展的相互关系回答。

(1)商周。春秋战国。原因:井田制、分封制的瓦解使得“学在官府”失去了存在的经济政治基础;诸侯征战和百家争鸣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私学的出现。(2)加强中央集权。尊儒学为正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中央设立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推动了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需要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