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8个春秋,回首68年来共和国不平

题目描述

【题目】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8个春秋,回首68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会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穷二百】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根据材料分析,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的途径是什么?为此我国制定了什么计划?

【神奇逆转】

材料二

(2)分析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

【重大转折】

材料三:

(3) 结合相关史实,判断图1《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是否真实,说明理由。分析指出图2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

答案解析

(1)经济状况: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途径:发展重工业;计划: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2)①我国编制并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②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3)不真实;理由: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主要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4)教训:①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④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是: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的途径是发展重工业;为此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时间“1957年”与“1952年”的“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在一五计划的同时,国家又进行了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是①我国编制并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②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图1《人民日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是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的提高计划指标,它表现在农业上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各地的粮食亩产量竞相“放卫星”,许多省宣布自己亩产“千斤省”,有的地方竟然虚报亩产“万斤”,甚至“十万斤”。因此图1《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不真实;其理由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第二问根据材料三图2“1966~1968年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利用“文革小组”的名义,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那时候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因此导致了图2中经济状况的出现。(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有:①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④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