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2 01:46:28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

题目描述

【题目】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是希望通过“以德服人”的“王道”来实现其“内圣外王”理想的,但其思想并不为战国时君所重,倒是与儒家相异趣的法家大行其道,并且正是推行“以力兼人”之“霸道”而被儒者视若虎狼的秦国统一了天下。

一一《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1)材料一中,儒家“王道”思想和法家“霸道”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儒学思想在当时不被重视,而法家思想却大行其道?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答案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以德服人……王道……内圣外王”、“以力兼人……霸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以德治国实行仁政、实行法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等方面概括儒家“王道”思想和法家“霸道”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动荡、统治者称霸和实行大一统的需要等方面回答为什么儒学思想在当时不被重视,而法家思想却大行其道。(2)本题据材料二“存天理,灭人欲……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要灭的是‘人欲……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格物致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忧患意识、国家政治、崇尚道德、主张力行等方面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3)本题据材料三“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忠君报国……日本式经营……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服从集体利益、服从国权、忠孝观念、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等方面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1)王道:以德治国,实行仁政;霸道:实行法治,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儒家思想不能满足统治者称霸和实行大一统的需要;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2)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3)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