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3 15:48:49

发展“教育”是兴国之要。社会发展与国家政策则深刻地影响着教育

题目描述

【题目】发展“教育”是兴国之要。社会发展与国家政策则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育内容的变化。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

——(清)顾炎武

材料三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材料四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

(1)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被贵族所垄断,而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结合材料一,说说孔子是如何打破这一局面的?观察材料一中的《汉代讲学图》,说说汉代讲学的最高学府叫什么?

(2)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3)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校的名称。

(4)阅读材料四,联系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变化的总趋势。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的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主要不同点。

答案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打破学校教育被贵族所垄断的局面。第二问,依据《汉代讲学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太学是汉代讲学的最高学府。(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和材料三信息“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禁锢思想,摧残文化,败坏人才。(3)依据材料四信息“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4)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变化的总趋势是由儒学向西学。第二问,依据材料四信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可知,中国古代是培养官僚绅士,近代是培养近代实用人才。

(1)兴办私学太学(2)禁锢思想,摧残文化,败坏人才。(3)京师同文馆(4)由儒学向西学从培养官僚绅士到培养近代实用人才。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