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2 23:12:33

近代教育、新闻出版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教育、新闻出版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8年3月4日,《申报》发表文章指出:“今取士以诗赋时文……是驱天下之人才,囿其心思才力,而置之于无用之地者也。故今之所谓士者,实游民之一也。为士者愈多,则天下愈坏。”

(1)材料一中的《申报》在何时何地创办?它在中国新闻出版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2)上述材料批评了我国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存在哪些弊端?这一制度是在何时被废除的?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校牌与旧址

(3)材料二中的“大学堂”创办于哪一运动期间?列举这一运动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又是如何改革教育的?

(4)上述制度的废除和“大学堂”的创办说明了什么?

 

答案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也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它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内容。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今取士以诗赋时文”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第二小问,根据“是驱天下之人才,囿其心思才力,而置之于无用之地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是考试内容不实用;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才俊。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3)第一小问,根据“京师大学堂校牌与旧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有开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4)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大学堂”的创办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1)时间:1872年。地点:上海。地位: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2)制度:科举制度。弊端:考试内容不实用;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才俊。时间:1905年。(3)运动:戊戌变法。措施:开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改革: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4)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