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武帝还大规模展开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开发。从总的后果看,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发展了。

——《中国通史·秦汉时期(上)》白寿彝

材料三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解放西藏的决定,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同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

材料四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1)写出材料一中“秦国变法”的名称。据材料一概括秦王统一六国的社会基础。

(2)材料二中武帝时,哪一事件促进了对西北地区的“交通、开发”?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哪一机构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3)从材料三看出,新中国为解决西藏问题提出了哪两种办法?西藏的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4)材料四体现了华夏儿女怎样的情怀?我国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怎样的方针?

 

答案解析

(1)商鞅变法  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2分)(2)张骞通西域  西域都护(2分)(3)进军和谈判 (战争、和平) 标志着祖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或统一)(2分)(4)渴望祖国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统一的有关知识。依据材料一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为统一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可以概括秦王统一六国的社会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材料一中“秦国变法”的名称是商鞅变法。(2)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因此张骞通西域促进了对西北地区的“交通、开发”。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三的“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解放西藏的决定,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同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为解决西藏问题提出了两种办法:进军和谈判。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完成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4)材料四是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思念,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怀。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