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

题目描述

【题目】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工具说进步)

材料一 

(食物话变迁)

材料二  这一时代人们栽培和利用的植物比后世多而杂,有所谓“百谷百蔬”之称,后世所谓“五谷”(粟、黍、稻、麦、菽)也包括在内。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稷)为主,南方以稻为主,麻葛和蚕丝则是主要的衣着原料。这种作物构成延续到唐宋以前仍未根本改变。

——摘自新闻网

(住房见发展)

材料三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工具的出现表明哪个生产部门有了一定发展?这一发展,使人类生活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

(2)材料一中,图二是我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它的名字是什么?图三铁制农具的使用引起了社会的剧烈变化,它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最早种植粟、水稻这两种农作物的的原始居民。

(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农业;由群居到定居。(2)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春秋时期。(3)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4)半坡人;河姆渡人。(顺序不能颠倒)(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业的出现;建造房屋;磨制石器的发展;生产具的革新;生产力的进步等。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工具“耒耜、铁制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耒耜的出现表明我国出现了原始农耕。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故材料一中的图一工具表明农业有了一定发展。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变化,由群居生活到定居生活。(2)材料一中,图二是我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它的名字是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商朝时铸造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能推动社会进步。(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居民。(5)根据材料三的“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业的出现;建造房屋;磨制石器的发展;生产具的革新;生产力的进步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