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2:40:58

“仁”

题目描述

【题目】“仁”

 

 

 

人物

关于“仁”的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孟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董仲舒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春秋繁露》

朱熹

“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论语集注》

谭嗣同

“孔谓之‘仁……’(耶稣)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科学家)谓之……‘吸力’.咸是物也。”“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

—《仁学》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中董仲舒、朱熹思想中“仁”的主张。

(2)谭嗣同赋予“仁”哪些新内涵?结合所学加以分析。

答案解析

(1)思想:据材料“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可知,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把仁视为宇宙的本质。据材料“……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可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把仁与天理结合起来。(2)新内涵:据材料“孔谓之‘仁……’(耶稣)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科学家)谓之……‘吸力’.咸是物也。”可知,谭嗣同引入了西方宗教和科学的某些概念。据材料“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可知,他认为仁的核心是平等;据材料“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可知,追求平等就要破除各种障碍,即达到通的境界。据所学可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思想和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冲击、谭嗣同为倡导改革、将儒家的仁与西方思想和科学相比附、以平等批判三纲五常的不平等、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等方面回答。

(1)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把仁视为宇宙的本质。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把仁与天理结合起来。(2)新内涵:谭嗣同引入了西方宗教和科学的某些概念。他认为仁的核心是平等,追求平等就要破除各种障碍,即达到通的境界。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思想和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冲击。谭嗣同为倡导改革,将儒家的仁与西方思想和科学相比附,以平等批判三纲五常的不平等,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