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小题

(苏轼)自密徙徐①,是岁,河②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③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⑤,吾侪⑥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全其城。

(注)①自密徙徐:从密州调任徐州。②河:黄河。③时:及时。④屦:粗布鞋。⑤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⑥侪:同辈,同类的人。⑦锸:锹。⑧三板:古代长度单位,六尺高。

【1】《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徒”的义项有:①徒步,步行;②徒党,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③被罚服劳役的人;④空;⑤只,仅仅。“徒跣”中的“徒”,应选的义项是(_______)(填序号)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富民若出(_____)

(2)驱使复入(_____)

(3)使官吏分堵而守(_____)

(4)卒全其城(_____)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宜 为 我 尽 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5】文中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的义项。“徒跣”:光着脚。所以“徒”的意思:空。【2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使”:派遣。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果”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此题要标志性的虚词“矣”和“虽”等。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内容划开。【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是”“败”“涂潦”“吾侪”“秋”等字词的翻译。【5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等描写即可分析出苏轼是一个勇于承担,身先士卒,大公无私,舍己为民的好官。译文: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黄河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就绝不允许洪水冲毁城池。”于是,将富民们再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对他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态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应当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洪水,(这是)我们这些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起始,一直到城门口。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墙仅有三板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就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