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材料一:下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图示法。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下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图示法。

材料二: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当时皇帝也想南逃,但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前线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打退辽军……双方订立协议,规定宋每年送给辽银30万两、绢20万匹…

(1)材料一中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2)材料二中的“协议”历史称为什么?当时的“宋朝皇帝”是谁?

(3)结合所学,如何评价材料二中的“协议”?

(4)通过学习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

 

答案解析

(1)B。(2)澶渊之盟;宋真宗。(3)积极:促进了边境贸易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消极:给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友好交往等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与并立的北宋、西夏和辽三个政权,北宋在西夏和辽南面,西夏在辽西方,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依据材料二,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当时皇帝宋真宗也想南逃,但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前线督战。“双方订立协议,规定宋每年送给辽银30万两、绢20万匹……”,这是宋辽澶渊之盟的内容,当时皇帝是宋真宗。(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双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局面,边疆商贸频繁,使者往来不断,民族融合也随之加强。但同时也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4)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应实现民族的平等,团结,友好交往,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