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从唐来元到明清,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呈现了不一样的特点。阅读下

题目描述

【题目】从唐来元到明清,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呈现了不一样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1)指出材料中”他们把城外文化带人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另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

材料三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郑和的远航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担心凤浪里,心怀击稱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望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4)为什么说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5)综合上述材料。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解析

(1)玄奘西游;鉴真东渡(2)唐中期以后北方多战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代以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路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等特点(3)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航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4)倭寇的行为威胁了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戚继光抗倭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5)由和平友好往来到受到外部侵略;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1)根据材料一“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玄奘西游天竺,在天竺遍访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们把城外文化带人唐土”是玄奘;唐朝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了唐朝文化。因此,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鉴真。(2)根据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以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及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是,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因素。(3)根据材料三“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处,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成为物质文化交流重要产品……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及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船队从1405年——1433年,七下西洋,最远达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是,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间贸易;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促进人类航海事业发展。(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朝初年,日本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损害,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保卫了东南沿海的安定。戚继光抗倭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5)依据前面的材料一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得出当时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和平友好往来;从戚继光抗倭的史实,得出由和平友好往来到受到外部侵略;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