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4:48:50

梭伦和商鞅根据两国各自国情而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

题目描述

【题目】梭伦和商鞅根据两国各自国情而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国力的强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对民众如果不过分放纵,也不粗暴地对待他们,他们对首领也会极其顺从。”

——摘编自[法]阿尔德伯特《欧洲史》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推动了雅典政治发生怎样的转型?改革后,“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平民)的声音”说明了雅典政治的新特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梭伦改革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映梭伦对民众“不过分放纵”的政治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商君治秦”指导思想,并归纳其效果。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和商变法的本质区别。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转型”,根据材料“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得出:从贵族(血缘)政治到民主政治。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平民不仅无权议政”“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并结合所学得出:直接民主;人民主权。(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不过分放纵,也不粗暴地对待他们”得出:折中性(中庸)。第二小问“措施”,注意是“政治措施”,回顾教材知识,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直接得出: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3)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法令至行”得出:法家思想。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得出:改善社会风气;根据材料“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得出:增强国力(军队战斗力)。(4)从阶级属性的角度分析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的本质区别即可得出:(梭)奴隶制改革。(商)封建改革(社会转型)。

(1)转型:从贵族(血缘)政治到民主政治。特点:直接民主;人民主权。(2)特点:折中性(中庸)。措施: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3)思想:法家思想。效果:改善社会风气;增强国力(军队战斗力)。(4)区别:(梭)奴隶制改革。(商)封建改革(社会转型)。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