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

题目描述

【题目】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进入了哪一盛世局面?

材料二: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2)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出现,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3)材料三中罢丞相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中央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材料四: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解析

(1)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任用房玄龄与杜如晦,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贞观之治。(2)地方藩镇太强,中央实力太弱;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担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3)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丞相与中书省,有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设置五军都督府,将军队的调动和武将的任命交给兵部。(4)军机处;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1)由“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主欲知过,比籍忠臣”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唐太宗重用贤才和善于纳谏,名相辈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在事,被称为“房谋杜断”。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谏臣,他先后二百多次向唐太宗进谏,被唐太宗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2)由“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可以看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地方藩镇太强,中央实力太弱。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担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3)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了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朱元璋在中央强化皇权的措施是废除丞相与中书省,有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设置五军都督府,将军队的调动和武将的任命交给兵部。(4)由“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可知,“偏房”指的是军机处,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交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