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至京师/色愈恭,礼愈至 B. 萧氏子盛服而往/游人虽未盛
C. 因谒公/未若柳絮因风起 D. 觉饥甚而不敢去/则有去国怀乡
【2】请用三条“/”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萧 氏 子 颇 骄 纵 不 复 下 箸 惟 啖 胡 饼 中 间 少 许 留 其 四 傍
【3】“其人愧甚而退。”你认为其人为什么会感到“愧”呢?
答案解析
【1D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都是“离开,离去”之意。A前者“到”,后者“周到,到位”。B前者“华丽”,后者“多”。C前者“于是”,后者“凭借,乘着”。【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译为:萧氏的儿子很骄傲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件事划开。【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从“公取自食之”可知第一问的答案。从“果蔬皆不具”“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可知王安石生活朴素;从“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可知其节约。萧氏子感到羞愧是因为萧氏子生活骄奢,对比王安石对生活节俭,自愧不如。由此可见,王安石是一个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做事讲原则的人。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翻译: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果品蔬菜类的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傲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相关试题
地面上两条相交方向线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的夹角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在一个调试内,各音之间的相对音高是_____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表现在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
(多选题)存货周转率中()。
避讳,是中国古代十分突出的文化事项,有严密的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
香港、澳门与深圳等特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抓住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凡尔赛—华
有位史学家这样论述某历史事件:“它关心的是今
缩略语BTW/表示“顺便说一句”。()
233、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甲、乙两地稻谷同时成熟,分别需要15台和13
郎平说中国女排重夺奥运会冠军是队员们和教练员
注册商标有效期自核准之日起计算为10年,有效
哪个机构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功能单位,负责在
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抽检数量时,柱下三桩或三
重金属检查法(第一法)所使用的试剂有
下列选项中,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