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回首几十年来共和国不平

题目描述

【题目】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回首几十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会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材料二: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材料四: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改变这种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方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程中,国家实行什么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重大意义?

(4)根据材料四,请说说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5)从上述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

(1)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第一个五年计划。(2)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赎买政策;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收入下降;“文化大革命”的破坏。(5)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1)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状况是: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由材料“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可知,为改变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我国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依据材料二“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它的完成使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依据所学可知,“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程中,国家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利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依据材料四“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柱状图”分析可知,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是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收入下降;该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5)从上述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从中可以得出的启示是: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