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

题目描述

【题目】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由于政策偏离现实,致使农村经济恶化,各地又不时地偷着搞起“包产到户”,而政策则不断批判这种“资本主义倾向”。1978年12月,政策规定“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9月,政策认为,“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孙功、苏海舟《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动》

材料三  三十多年来,虽然各个领域改革的推进程度并不相同,而原有的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未动,但这一轮改革毕竟使一个也对世界经济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局部地建立起来。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实际上,中国的改革还只是走在半途,它在二十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摘编自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

材料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光辉的起点”是党的哪次重大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会议后我国的工作重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在1978年到1980年,我国政府对“包产到户”态度的变化以及促使该态度转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及该方向确立的标志。

(4)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

 

答案解析

(1)重大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经济建设。(2)转变:从反对到支持。(意思相近,亦可得分)原因:人民公社化时期,农业政策导致农村经济恶化;农民群众要求实行“包产到户”。(3)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中共十四大的召开。(4)成就: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就业岗位;减少了贫困人口。(5)建议: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敢于创新等。

(1)根据材料一“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光辉的起点”;该会议后我国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2)根据材料二“资本主义倾向”、“不许包产到户”、“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的信息可知, 1978年到1980年,我国政府对“包产到户”态度的变化是从反对到支持;促使该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人民公社化时期,农业政策导致农村经济恶化;农民群众要求实行“包产到户。(3)根据材料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该方向确立的标志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4)根据材料四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就业岗位;减少了贫困人口。(5)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敢于创新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