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某班学生开展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主题的历史探究学习

题目描述

【题目】某班学生开展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主题的历史探究学习,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交通篇

其中有位同学《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1)这首竹枝词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行驶的情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交通工具传入我国?

生活篇

生活的变迁是近代社会变化的缩影,它反映了国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2)下列有关近代国民社会生活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周某听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非常气愤

B.戊戌变法期间,郑某在北京亲自看到飞刀血溅戊戌六君子的场景

C.吴某乘坐火车沿铁路进京,参加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习俗篇

材料一  清朝建立后,中国的男性都要蓄发留辫。民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都纷纷掀起了“剪辫”的浪潮,以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材料二  民国时期,国人既保留传统的长衫马褂,也日渐改穿西服,而“中山装”则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男子服装。

材料三  不少年轻人,极力打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桎梏,追求自由恋爱。年轻妇女不再沉默,纷纷挑战传统礼教,甚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至于残害妇女的缠足陋习,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也日渐式微。

(3)上述材料反映了近代社会习俗哪些方面的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所学回答: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解析

(1)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2)C(3)剪辫、易服、劝禁缠足;等等。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劝禁缠足的法令。(4)评价: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具体表现: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1)据材料一“《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可知,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火车这一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除火车之外,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还有轮船、电车、汽车、飞机。(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发生在广西金田村,时间是1851年,故 C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A排除;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牺牲,B排除;《辛丑条约》规定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D排除。故选择C。(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民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都纷纷掀起了‘剪辫’的浪潮,以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可归纳出剪辫;根据材料二“国人既保留传统的长衫马褂,也日渐改穿西服”可归纳出易服;根据“至于残害妇女的缠足陋习,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也日渐式微。”可归纳出劝禁缠足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劝禁缠足的法令。(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