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教育引领人探访灵魂和生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题目描述

【题目】教育引领人探访灵魂和生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图1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 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武则天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该制度对促进文化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 如下图

(3)图2中的“大学堂”是近代什么运动的重要成果?它在我国教育史上有何地位?图3文件的颁布有何标志性意义?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是什么?该工程在全国基本实现是在哪一年?

 

答案解析

(1)倡导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重“因材施教”;提倡温故而知新等。(任写一点即可) (2)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创立殿试和武举。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尤其是唐诗的繁荣。(任写一点即可)(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地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意义:标志着我国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4)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

本题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此问考查孔子教育方面的相关史实。根据图片中文字“万世师表”,可知指的是孔子。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本问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结合课本所学,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创办私学,不问家境出身,广收门徒;教学注重“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提倡温故而知新等。(2)此问考查科举制的相关史实。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文字:“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可知这一制度是选拔官员的制度,结合课本所学,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过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第二小问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她开创了殿试。武则天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项考试,称为武举。因此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第三小问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有着积极作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3)此问考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史实。根据图片中的文字结合课本所学,“大学堂”指的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建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戊戌变法后,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4)此问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的相关史实。根据课本所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定工程。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