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学习历史,要有全球视角。阅读材料,通过中西对比宏观感知世界发

题目描述

【题目】学习历史,要有全球视角。阅读材料,通过中西对比宏观感知世界发展的潮流,准确分析中国形势。

材料一:乾隆年间西方国家部分大事示意图

(注: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

材料二: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清实录》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可以推测该时期中国与西方在政治方面分别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苏州当地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变化中,你能推断出什么结论?

(3)遗憾的是,材料二中新出现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寻找“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的相关证据,并简述其后果。

 

答案解析

(1)西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国:延续封建主义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变化: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生产目的为生产商品;机户向机工支付工资;生产规模由小变大。(写出其中两点;摘录相关材料也可)结论:商品经济活跃。(3)证据: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清朝以上国自居,盲目自大。后果:不利于商品经济的成长和发展,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

(1)根据材料一“乾隆年间西方国家部分大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中国中国仍在延续封建主义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西方则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美、法两国相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2)根据材料二“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州当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生产目的为生产商品为主;机户向机工支付工资;生产规模由小变大。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变化中,能推断出商品经济活跃的结论。(3)遗憾的是,材料二中新出现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清朝以上国自居,盲目自大。所以“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带来的后果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成长和发展,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